1、噴涂聚脲彈性體涂料的發展歷程
在美國,Texaco(現屬Huntsman)公司的Dudley J.PrimeauxⅡ率先研發成功噴涂聚脲彈性體技術,1989年首次發表研究論文。1991年該技術在北美地區投入商業應用,立即顯示出其優異的綜合性能,受到用戶歡迎。開發噴涂聚脲體系的公司還有Huntsman、Enviro Chem、Speciality Products Inc、Signature Lining、Mobile Enterprise和Madison Chemical Industries Inc等。澳大利亞于1993年引進該技術,日本于1995年引進該技術,韓國于1997年引進該技術,并相繼投入商業應用。
在我國,青島海洋化工研究院于1995年開始噴涂聚脲技術的前期探索應用,1997年從國外購進了最新的噴涂設備。湖南湘江涂料集團2000年從美國引進該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從2002年開始已在皮卡車廂耐磨、電力建設、石油石化防腐、建筑防水等領域大規模的推廣應用。自京津城際高速鐵路建設開始我國的新建高速鐵路包括國家規劃的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的混泥土橋梁面均設計使用聚脲作為防水層,這是聚脲誕生以來全世界范圍內用量最大的工程,把聚脲的發展推向一個新高潮。同時由于有高鐵項目的支撐,聚脲從原材料,配方,施工設備及施工工藝等方面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發展,有力推動聚脲在其他行業如:電力,交通,石油等行業的應用和發展。
2、噴涂聚脲彈性體涂料的特點
在聚氨酯體系中,為了提高反應活性,必須加入催化劑,催化劑在催化羥基與異氰酸酯反應的同時也催化異氰酸酯與水發生反應,產生氣,導致材料性能急劇下降;聚脲體系則完全不同,它使用了端胺基聚醚和胺擴鏈劑作為活性氫組分,與異氰酸酯組分的反應活性極高,無須任何催化劑,即可在室溫(甚至0℃以下)瞬間完成反應。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聚氨酯反應: R-NCO + R′OH catalyst RHNCOOR′
聚脲反應: R-NCO + R′NH2 RNHCONHR′
異氰酸酯與水的反應:R-NCO + H2O catalyst RNHCOOH
RNHCOOH RNH2 + CO2↑(氣體)
噴涂聚脲彈性體涂料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1)不含催化劑,快速固化,可在任意曲面、斜面及垂直上噴涂成型,不產生流掛現象,5秒鐘凝膠,1分鐘即可達到步行強度。
(2)對濕氣、溫度不敏感,施工時不受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可在-28℃下施工;可在冰面上噴涂固化)。
(3)雙組分,100%固含量,不含任何揮發性有機物(VOC),對環境友好,無污染施工,衛生施工無害使用。
(4)熱噴涂,一次施工厚度范圍可從數百微米到數厘米,克服了以往多次施工的弊病。
(5)優異的理化性能,極高的抗張抗沖擊強度、防腐蝕、耐磨性、防濕滑、耐老化等。
(6)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可在120℃下長期使用,可承受350℃的短時熱沖擊。
(7)原形再現性好,涂層連續、致密,無接縫,無針孔,美觀實用耐久。
(8)使用成套設備施工,效率極高;一次施工即可達到設計厚度要求,設備配有多種切換模式,既可噴涂,也可澆佳。并可通過施工工藝控制接達到防滑效果。
(9)具有良好的粘結力,可在鋼材、木材、混凝土等底材上噴涂成型。